內容簡介
貓頭鷹出版社經典紀念,《英語帝國》重新征服上市。
為什麼到處都是英語?
為什麼是英文?為什麼英文會成為如此全球化的語言?而不是中文、日文或者法文?語言學權威克里斯托教授這本於1997年撰寫的經典,即分別從歷史演變、文化背景與社會發展等各領域,深入探討英語之所以發展成全球語言的關鍵因素與演變過程。
本書開宗明義分析了全球語言的定位、成因與必要性,同時也提出全球與普及所造成的在地語言和文化問題,例如弱勢語言被淘汰,導致特殊的民族文化整個消失,或各族群母語遭受外來語破壞,導致年輕人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低落等。最後就全球在1997年當時的現況,探討語言發展的未來,提出種種可能與展望:抗拒英語的潮流、英語分裂的可能、新英語的產生。
在本書出版十八年後的現在,我們再度回顧當時克里斯托教於本書提出的英語脈絡和未來,有更多的驗證與體悟,我們在英語的壓力之下,不只面對這樣的語言潮流,更發展出獨自一格的英語使用方式。
英語憑什麼主宰我們的生活?
2000年,全民英檢正式開辦;2003年,台灣政府開啟「提高公務人員英文能力計畫」,規定公務人員須通過全民英檢一定程度,到了2005年,教育部正式宣布英文教育向下延伸至國小三年級學童。2012年,大學學測納入英文聽力測驗項目;之後,台灣頂尖大學紛紛要求教授以英文授課,以跟進英國泰晤士報的全球大學排名,在這期間,第一個全球一起撰寫的線上百科,維基百科上線了,一開始是全英文撰寫,後來才衍伸出不同語言的版本,我們每天使用的軟體程式,這些程式的撰寫,從C語言到最新的手機app撰寫軟體Swift,編碼都是英文,甚至回過頭看我們國中的數學,連數學我們都使用英文字母xy當成變數,英語已完全主宰我們的生活!
《英語憑什麼!》是一本深入淺出的英語史,也是一本別開生面的世界文化史。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
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
作者大衛‧克里斯托教授為舉世知名之頂尖語言權威,曾任職於雷丁大學語言學教授,著有暢銷名著《劍橋語言百科全書》、《劍橋英語百科全書》、《語言的死亡》、《語言的秘密》、《莎翁辭典》,並主編《劍橋百科全書》、《劍橋簡明百科全書》、《劍橋人物百科》,及《劍橋知識大百科》。克里斯托教授不只是馳名國際的作家、雜誌編輯、講師與廣播主持人,更在1995年獲得英國政府的OBE(Official British Empire)勳章,表彰他在語言研究和教學方面的成就與貢獻,並於2000年獲得英國學術研究院(British Academy)院士資格。
譯者介紹
目錄
中文版導讀:生在英語帝國的時代
最新增訂版前言 會有新的全球語言出現嗎?
第一版前言 為何英語會成為全球語言?
第一章 為什麼要談全球語言?
何謂全球語言?/促成全球語言之因/為什麼我們需要全球語言?/全球語言有何危機?/什麼力量可以阻止全球語言?/關鍵年代
第二章 為何是英語?歷史觀點篇
源起/美洲/加拿大/加勒比海地區/澳洲及紐西蘭/南非/南亞/前殖民非洲/東南亞及南太平洋/世界觀
第三章 為什麼會是英語?文化基礎篇
政治發展/獲取知識的媒介/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
第四章 為什麼會是英語?文化遺產篇
國際關係/媒體/報紙/廣告/廣播電視/電影/流行音樂/國際旅遊/國際安全/教育/通信事業/天時地利
第五章 全球英語的未來
拒絕英語/美國的情形/新英語/新英語的語言特徵/語法/詞彙/語言轉換/其他範疇/英語為全球語言的未來/英語語系?/獨一無二的事件?
各章註釋
參考書目
內容試閱
促成全球語言之因
某種語言之所以成為全球語言,與「多少人」使用此種語言沒有多大關係,「誰」使用此種語言才是重點。拉丁文在羅馬帝國時期曾是國際語言,但這並不是因為羅馬人的人數比被統治者多,而是他們比較強勢。當羅馬軍事力量式微,在隨後一千年中,拉丁文仍然是教育體系中的國際語言,這都要歸功於另一股力量──羅馬天主教教會。
語言優勢及文化力量之間會有最緊密的聯結,當你知道英語發展的歷史後(見第二至四章),這個關係會變得愈來愈清楚。不論是政治、軍事、經濟力量,如果沒有一個很強的力量為基礎,任何語言都不能成為國際溝通媒介。語言是不會在遠離使用者的某些神祕空間獨立存在的;語言只存在於使用者的大腦、嘴巴、耳朵、眼睛及手中。當這些使用者在國際舞台成功了,他們的語言也跟著成功;當他們失敗,語言也跟著失敗了。
這點似乎很理所當然,但在成為全球語言的初期,卻是語言必經之路。因為多年來,許多關於語言為何應達成國際性成就的普遍誤解,不斷蔓延。常常聽到有人因為感受到某種語言的美學特質、清澈辭句、文學強度或宗教立場,而說該種語言是典範;希伯來語、希臘語、拉丁語、阿拉伯語,以及法語都曾被人用這樣的辭藻讚美過,英語也不例外。常有人以英語本身就很美或句子結構很有邏輯這些理由,來解釋為何現在英語被廣泛使用。也有人說:「英語的文法規則比其他語言少,字尾沒有很多變化,我們不用去記陰性、陽性、中性的區別,所以較容易學習。」一八四八年,某位評論家在一本英國期刊「雅典娜殿堂」(Athenaeum)中寫道:
由於文法結構簡單,字尾變化少,幾乎完全不注重性別差異,助動詞及語尾的簡化與精確,及表達的豐富與活力,我們的母語似乎被「組織」普遍採用,成為世界語言。
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。儘管有許多字尾變化及詞性變化,拉丁文卻曾經是主要的國際語言;儘管名詞有陰性、陽性之分,法語也曾是國際語言;字尾有很大變化的希臘語、阿拉伯語、西班牙語及俄語,也在不同的時代與地區成為國際語言。容易學習與否,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。在各種文化環境下成長的兒童學說話的年紀大多一致,他們根本不會去注意語言的文法差異。至於英語「沒有文法」的想法(這對任何曾須以外語學習英語的人來說,是很可笑的),只要瞥一眼任何二十世紀的參照語法就會被摒除。譬如,《英語語法全書》(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English language)中就包含一千八百頁,三千五百多個文法說明。這並不是在否認一種語言確實有某種被國際吸引的特質。舉例來說,學習者有時評論英文字彙的「親密性」,是指過去幾世紀以來,英文自其他所接觸過的語言借來新字彙的方式。對外來字彙的「歡迎」態度,讓英語與一些極力排除外來字彙的語言(最著名的就是法文)成為強烈對比,也賦予英語世界性的特色,很多人認為那是成為全球語言的一大優勢。從語彙的觀點來看,英語事實上是比較偏拉丁語系,而不是日耳曼語系;在其他結構方面,也有人指出,英語沒有規範社會階級差異的文法體系,比起那些表達複雜階級關係體系的語言(例如爪哇文),顯得民主多了。然而這些理應吸引人的特質只能算是次要的條件,必須同時考量可能降低國際上學習欲望的特點──以英語為例,就有許多不規則的拼字系統。
一種語言不會因其內在的結構性質、字彙量、在過去曾為偉大文學作品的書寫工具、曾與偉大的文化或宗教聯結等等,而成為全球語言。這些當然都是激勵人們學習語言的因素,但是,任何一個因素或任何因素的組合,都不能確保語言能暢行全球。的確,這...